D
文享咖啡廳 (對應文享咖啡左邊第一張)
文享咖啡廳 (對應文享咖啡左邊第二張)
左邊第三張照片
鬆開手才看見長大-父母放手智慧學
在我從事幼教這麼多年看過無數焦慮的家長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扮演著「孝子」、「孝女」的角色,不但父母辛苦一輩子,孩子也得依附在父母身邊永遠無法獨立自主、自食其力。其中聽過一則十分誇張的過渡干預的例子:一對社經地位頗高的父母,好不容易求子成功生了雙胞胎,高興之餘為了給孩子更「完善的」照顧,一口氣請了兩個外傭分別照顧兩個寶貝,外傭還陪著孩子上了幼稚園,連上廁所都得外傭跟著,老師好奇的詢問:「為什麼不讓他們自己來?」外傭回答:「因為先生太太交代,弟弟尿尿時,要幫他扶『小雞雞」!」,孩子都3歲了,應該讓他學習生活自理的年紀,卻錯失了良機,連如此貼身基本的事都要別人代勞,父母要幫孩子扶小雞雞到幾歲才願意放手?讓人懷疑這是在愛他還是害他?


其實,父母過渡干預的現象時有所見,相信以下這些場景常常發生在我們的身邊,親愛的爸媽們,想想看您常出現在哪一個場景中?


早上8:00—家裡的餐桌上

牆上的時鐘已經指到8,爸媽氣急敗壞的催趕著,而孩子卻對爸媽的焦急視若無睹,眼見上班的時間緊迫,只好親自動手幫孩子穿衣穿襪、哄著他一口一口吃早餐,自己卻餓肚子上班。


早上8:30一幼兒園門口

爸媽肩上掛著自己上班的包包,右手提著孩子的書包、左手拎著孩子的餐袋和外套,活像一個行動衣架,孩子在前頭跑著,父母則像極了古代的書僮亦步亦趨的追著、邊跑邊嚷著。


上午10:00一教室的一角

每到了開學季,就會有許多不放心的家長徘徊在學校附近或教室外頭,一發現有孩子的哭聲馬上探頭,還不斷的指點著老師應該這樣做、那樣做。自從「視訊」發達後,家長更能在鏡頭的「監視」下看著教室裡的一舉一動,擔心孩子在學校沒有受到好的照顧,還會不放心地不斷以電話「關心」。


下午3:O0一外外遊戲場

在高溫30多度的豔陽下,男孩玩得滿頭大汗,卻仍執意要穿著外套,老師好言相勸,孩子仍堅持說:「我爸爸說我會冷、我爸爸說不能脫掉外套」,老師問他自己的感覺是冷是熱?5歲的他仍堅持「我爸爸說我會冷」。


下午5:00—放學時間

放學時間一到,孩子原本已經自己拿著鞋子準備穿上,一看到爸媽,雙腳一伸:「幫我穿!」,連個「請」字都免了,不順著他,則陀螺似的在地上打滾,怪的是幾乎所有的家長都會吃這一套,總會順從乖巧的蹲下來幫孩子穿鞋。




父母會有過渡干預或插手有時只是因為無法拿捏「幫忙」與「取代」的界線,總認為照顧孩子就是天賦的職責,其實孩子不是「不會」,而是「不能」,因為您的不放心,在生活中孩子沒有表現他能力的機會,因為您的不放手,孩子沒有「動手做」的機會,以致於刺激過少能力低落。萬物都有求生的「本能」,最明顯的例子常常發生在孩子剛入幼兒園時:許多2、3歲的孩子剛入學時,口語表達能力低落,因為在家裡孩子只哼哼哈哈,便茶來伸手、飯來張口,何必「開說話」,更遑論自己吃飯、自己如廁、自己整理衣物等瑣事,但是一進到幼兒園之後,為了要在團體中與同儕互動、表達需求、解決問題,通通都要迫使他將最原始的「本能」激發出來,也因為同儕的力量,學起生活自理的能力在家庭中習要快得多,但是因為家長愛得過頭而忘記放手,所有自己該處理的生活瑣事、所有在學校學到的生活技能,在放學後全部還給爸媽,因此家長若不放手,便是一點一滴在剝奪他求生的本能。


父母放手智慧學不是簡單的事,要怎麼放手?該怎麼放手?一旦放手孩子會不會像小鳥一樣飛了?只要您準備好,放手永遠不嫌晚,但首先家長要放下心裡的焦慮與不安,以下提供幾個幾個面向,讓家長能有具體的「放手」策略:


事事代勞不等同於疼愛

在您放手之前,父母要先意識到「事事代勞不等同於疼愛」,不論家長的事事代勞是因為基於疼愛孩子,還是因為覺得自己來比較快,或是為了不弄髒環境,就直接取代孩子動手做的機會,造就了一群「豆腐族」什麼事都不會做,這些代勞或干預都不等同於愛孩子反而害了孩子。


「放手」應從小開始

父母可以放手的適當時機是何時?其實是沒有一個正確的時間點,但是從越小開始越容易養成孩子獨立自主、勇敢探索的學習態度,所以,當孩子能爬會走時,不用過度擔心孩子跌了撞了,應該讓他用感官與身體探索環境,爸媽越不放手孩子便越容易依賴、退縮、害怕挫折。


「放手」應該逐步調整

所謂「放手」,不是意謂著放下孩子不管,更不可能說放就放,需要給親子之間一點時間慢慢調整,先從孩子可以自己來的簡單生活事物開始,如:自己吃飯、自己穿衣、自己走進教室…,漸進地鬆開孩子緊握的小手,這個過程中親子也需要時間與空間調適心情,並以平穩的心情接納孩子初嘗試時的不完美或負面情緒,孩子才能快樂地自由飛翔,反之,家長若用太過激烈的方式來訓練、急著掙脫緊握你的小手,爸媽前後的態度若落差太大,或突然變得苛求,孩子能敏感的認為是不是自己做錯事情,反而打擊孩子的信心,對人的信任產生懷疑,便欲速則不達。


「放手」應該堅持原則

許多父母在想法上認同「放手」對孩子的重要性,但實際執行上卻無法堅持,通常問題都出在「原則」搖擺不定。父母愛孩子是天經地義的事,就像是巢裡的雛鳥,母鳥總是小心翼翼呵護著,擔心他餓著、冷著、摔著,或是擔心他受到傷害,這就是天下父母心,但是,雛鳥一旦在溫床裡安逸太久,便學不會飛翔的能力與覓食的能力,甚至抵禦不了外來的傷害,所以老鷹媽媽會狠心的將孩子推出巢外,看似殘忍的行徑其實是為了訓練孩子強而有力的翅膀,讓他的後代能夠發揮「本能」的生存能力。堅持放手讓孩子自己來,並不會違背父母的愛,反而過度的仁慈會讓孩子感受到你的不捨與不堅定,自然就難以執行你要孩子做的事,因此適度的堅持是幫助孩子學習獨立的守則。


「放手」才能看見孩子的能力

一位爸爸從小對兒子呵護備至,然而,在孩子歷經一次沒有父母陪伴的「畢業露營」回來後,寫了一封信給老師們,爸爸信上是這麼說的:「感謝學校的老師,在這三年的時間,總是提醒我不要過度保護我的孩子,學習放手讓他自由的面對未來。告訴你們一個事實,不僅孩子改變,連我自己也深受感動…。」家長用三年的時間學習放手,在放手後看見孩子的能力,這樣的代價十分值得。孩子在他自己人生的劇本中,我們大人不能當他的導演,更不能當他的替身,唯有讓他自己發揮,才會看見他的實力,他的人生才會精彩。


「放手」才能讓孩子找到自我價值

當一個人有能力去解決他自己的問題時,他的自我價值感才會比較高。如果你事事幫孩子決定,孩子對於「什麼是該做的事?」定義就是「父母不讓我做的事就是不該做的事、不必學的事」。所以讀書、寫功課是該做的事,其他的家事就不是我該做的,這是千錯萬錯的觀念,等孩子習以為常後,就會建立一種慣性思維一「凡事等著爸媽幫我做」,這樣一來,孩子不但不會自我思考,遇到挫折只會等待他人援助,成了『幫幫我』先生與『我不會』小姐,不僅僅學習能力低下,甚至等孩子進入團體生活時,還會影響他的人際交友關係。所以要讓孩子覺察自我價值,就是學習解決問題。當孩子能夠獨立,不會仰賴家長,即便過程中會遇到挫折,但他也能自行克服,並且體驗學習樂趣。


「放手」讓孩子學習感受生活

天冷加衣、天熱減衫、飢而覓食,應該是個體對環境變化的感知能力,是最基本的生理需求與原始的能力,但卻因為不正確的保育觀念過保護孩子,讓孩子沒了對外界的感覺能力,無法察覺自己的感覺,就如同那位5歲的男孩,滿身大汗仍說「我爸爸說我會冷,不能脫外套孩子如果不懂得感覺,對於情感也會相對的麻木,對於他人的喜怒哀樂毫無感受,這是多麼可怕的事,「感受力」是同理心的基本能力,不論是對己、對人、對事,父母必須讓孩子學習「自己」感覺事物、感受生活,在從旁給予意見,如此一來孩子才不會依賴家長的感覺來決定所有的事情。


「放手」對父母而言,是一種學習,更是一種智慧,把事情「還」給孩子,為他們建立 「我能」的自我價值,父母的手可以牽孩子的手走一輩子,但是不握緊,因為他隨時要鬆手去探索身邊美好的事物,有一天他們不再拉著父母的手,父母不用感到失落,而是應該高興,因為等到小手變大手孩子會回頭牽著父母的手,一起享受人生親子情。

2010-06-14 作者::康素杏 / 弘光科技大學附設托兒所所長

| BACK | TOP |

© 2013 Stanford American Language School Allright Reserved.